涛涛不绝:“ABB之争”维持此前格局 2019再掀高潮汽车
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此前预测相一致,2018年度“ABB之争”继续维持上一年的竞争格局。同时,ABB三家在此前60万辆的基础之上,均是超过或接近65万辆的销量水平,进一步推动中国高档车市场向前发展。
奥迪13款、奔驰15款、宝马仅BMW品牌就将推出21款新品。毫无疑问,ABB三家在2019年将掀起更为猛烈的产品攻势,“ABB之争”也将比之以往更为激烈。与此同时,伴随奔驰新能源车型即将在华开启国产,也预示着ABB之间在新能源领域的争夺将进入全新阶段。
伴随奥迪、奔驰、宝马陆续公布其去年全年销量,2018年度“ABB之争”的最终结果也正式出炉。
奥迪依然是率先“亮剑”,宣布以660888辆(含进口)、同比增长11%的成绩,“卫冕中国高档车市场单一品牌销量冠军”。而在过去一年始终处于领先位置的奔驰,则是将领先优势保持至年终,其梅赛德斯-奔驰及smart两大品牌以674125辆、同比增长10.3%,连续第二年夺得中国高档车市场集团或公司层面销量冠军。
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此前预测相一致,2018年度“ABB之争”继续维持上一年的竞争格局。同时,ABB三家在此前60万辆的基础之上,均是超过或接近65万辆的销量水平,进一步推动中国高档车市场向前发展。
手握百万辆产能 奥迪将推13款新车
过去一年,奥迪发起了16款车型的“史上最强产品攻势”,自去年7月以来持续发力并最终成功实现卫冕,献礼与一汽携手三十周年。与此同时,伴随一汽-大众“五地六厂”产能格局的成型,奥迪在华产能也是在ABB之中率先突百万辆大关。手握百万辆产能的奥迪,更是将在今年推出13款新车型,以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领先位置。最先与消费者见面的,便是将于近日(1月15日)上市的,奥迪最具“标杆”意义的车型——全新奥迪A6L。
更为重要的是,在“2025战略”的推动之下,奥迪在新能源等方面也正加快布局。根据规划,奥迪首款量产纯电动SUV——奥迪e-tron,将于今年上半年以进口方式引入中国,到2020年在一汽-大众奥迪实现国产。
奔驰再夺“双料冠军”开启新能源国产
相比之下,奔驰在新能源领域的脚步则要更快一些。今年年底,奔驰EQ系列电动车首款车型——全新梅赛德斯-奔驰EQC就将正式在中国进行生产,成为ABB之中率先开启新能源国产的品牌。
去年,奔驰在华继续稳固优势,再度问鼎国内高档车市场。去年全年,梅赛德斯-奔驰及smart品牌在华累计销售超过67万辆。梅赛德斯-奔驰品牌更是首次在单一市场突破65万辆年销量;其中,“中国制造,专属中国”的国产车型销量占比超过70%。今年,奔驰将进一步加强新品投放力度,在去年12款新车的基础之上,继续推出15款全新及改款车型。
同时,奔驰在全球市场亦是继续保持领先。梅赛德斯-奔驰及smart品牌去年在全球累计售出超过240万辆新车;其中,梅赛德斯-奔驰品牌销量超过230万辆,“连续第三年摘取全球高档车品牌年度销量桂冠”。而这也让奔驰连续两年,成为中国及全球高档车市的“双料冠军”。
宝马夺冠乘用车 延续产品进攻态势
比之奔驰,宝马去年则是在全球高档车市场乘用车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其宝马、MINI和劳斯莱斯三大品牌在过去一年共计销售2490664辆,“连续15年蝉联全球第一高档汽车制造商地位”。而在中国市场,宝马也以639953辆的成绩创造了自1994年入华以来的最佳销量纪录,也使得宝马在华25年来的累计销量突破400万辆。
成绩的背后,是2016年宝马百年之际,启动的“全新第一战略”。伴随该战略的逐步实施,宝马在ABB之中率先开启电动化、智能化等相关布局,中国成为其中的重点。2018年,宝马在中国建成了德国本土之外全球最大的研发体系;同时,宝马还与长城成立合资公司,宣布了MINI品牌的电动化布局。去年,宝马在中国累积销售新能源汽车23384辆,在高档新能源车市场排名第一;在全球范围内,宝马新能源车销售更是超过14万辆,再创新高。
在过去两年中,宝马同样开启了品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产品攻势。今年,宝马也将延续产品进攻态势,仅BMW品牌就计划推出多达21款新产品,尤其重点推动大型豪华车这一细分市场的发展。近日,BMW大型豪华车阵容也将在中国进行首次亮相。
奥迪13款、奔驰15款、宝马仅BMW品牌就将推出21款新品。毫无疑问,ABB三家在2019年将掀起更为猛烈的产品攻势,“ABB之争”也将比之以往更为激烈。与此同时,伴随奔驰新能源车型即将在华开启国产,也预示着ABB之间在新能源领域的争夺将进入全新阶段。
2019年,“ABB之争”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精彩,又将推动高档车市场达到怎样的高度,不禁令人期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郭涛)
相关阅读:
涛涛不绝:ABB在华都将突破60万辆 排名仍存悬念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