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别怕难 哼着“上海滩” 学起来金融

时间:2019-07-26 19:00:06    来源:    编辑:佚名

  新华社上海7月1日电题:上海:垃圾分类别怕难 哼着“上海滩” 学起来

  新华社记者杜康、贾远琨

  垃圾分类已经全面推开,沪上人民更是迎来了“史上最严条例”。但是不要被铺天盖地的“垃圾分类详解图”吓到,让我们来看看一对上海老夫妇是如何分类的。

  哼着“上海滩”学分类

  朱慧玲、柏兆年夫妇住在宝山区高境镇殷高路21弄小区,60多岁的老两口,从2017年开始学着垃圾分类,如今已经得心应手。

  柏兆年从部队转业,用朱阿姨的话讲,“平时话不多”,仍保留着军人的那份豪气,就连学习垃圾分类,听的都是“上海滩”的曲调。“纸巾,干垃圾,不管多湿它都是干垃圾;瓜子皮,湿垃圾,不管多干它都是湿垃圾。猪能吃的,是湿垃圾,易腐烂的能够粉碎的;猪不吃的,你不懂的,只要无害统统丢干垃圾……”

  柏兆年说,这种有意思的短视频存在手机里,平时拿出来放一放,听多了,对垃圾分类就有了概念。

  朱慧玲还展示了一个微信小程序“垃圾分类小助理”,能查询常见垃圾的种类。输入“面膜”显示是干垃圾;输入“奶茶”,显示“珍珠是湿垃圾,奶茶杯和塑料盖都是干垃圾”。

  垃圾分类不能急 “从粗到细”慢慢来

  垃圾分类是一个从粗到细的过程。朱阿姨介绍,刚开始学分类的时候,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大概分明白就可以了,比如“能吃的就是湿垃圾,不能吃的就是干垃圾。塑料瓶、金属、报纸都能回收,而过期的药品、坏掉的灯管、充电电池就是有害垃圾”。

  也有分错的时候。“老柏经常喝两口,家里的酒瓶子蛮多的。刚开始,老柏随手就把瓶子丢进了干垃圾桶。我就拣出来,跟他说这是可回收的,放在阳台上等集中处理。”

  朱阿姨家里面积不大,5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放置了两个垃圾桶:干垃圾桶放在客厅,湿垃圾桶放在厨房。从早上到下午,朱阿姨细数家里产生的垃圾:“早上喝了一盒低糖的统一绿茶,包装扔在了干垃圾桶;还有一些餐巾纸、碎纸头、不能用的塑料袋。”“湿垃圾桶里是香蕉皮、桃子皮、中午吃剩的虾壳、鱼骨头、摘除的菜叶子。”

  有时候是在居委会开会,有时候是从电视里学到,有时候是跟邻居们交流,分类久了,朱阿姨对一些细节更注意起来。“虽然桃子皮是湿垃圾,但是核是干垃圾,因为太硬了,大骨头、枣核也都是干垃圾。”“我今天喝的饮料是低糖的,不甜,所以喝完后就把包装盒直接扔进了干垃圾桶。如果是酸奶,我就把盒子洗干净晾干再扔。因为酸奶很甜,特别黏,容易污染其他垃圾。”

  “分好类之后,干垃圾就不会臭,也不容易脏。我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垃圾桶摆在客厅,糖果绿色。”朱慧玲说。

  担起“楼组长”责任 发挥“志愿者”余热

  受朱阿姨影响,儿子儿媳也开始注意分类。但儿媳觉得,厨房只放一个湿垃圾桶还是不方便,做菜的时候需要拆各种包装,于是准备近期在网上买一个“干湿两分桶”,“这种‘两分桶’最近网上卖得火热。”

  随着“定时定点”投放制度在上海广泛推进,朱阿姨作为“楼组长”,经常与楼栋的20多户居民走动,这次拿着“定时定点告知书”,敲开了大家的门。

  “开始有几户居民不愿意分,嫌麻烦,或者不相信能分好。”朱阿姨说,“我就跟他们讲分类的重要性。”朱慧玲在2017年的时候,作为积极分子去上海的垃圾处理厂——“老港”参观,“看到各种垃圾,山一样堆在一起,被巨大的抓斗抓起来,特别震撼。如果分类做不好,生活垃圾不能很好地处置,对于城市是很大的威胁。”

  靠着这种熟悉的邻里关系,几户居民态度软化,愿意试着做分类,并在“告知书”上签了字。

  朱阿姨夫妇俩更是主动申请做了志愿者。“垃圾分类是一件好事,更是一件难事,希望能发挥‘余热’,多尽一份力。”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吴啸浪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