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年味浓 故宫博物院实景展出春联年画文化

时间:2019-01-08 04:01:36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
原标题:紫禁城里年味浓

  年画与春联相映成趣

  丰富年俗元素装点宫门

  各式门神贴画引游客驻足

  【艺境观象】

  新年刚过,北京故宫早已张灯结彩,吉祥的春联贴满了一道道宫门,随风飘舞的宫灯红穗儿瞬间驱散了冬日的寒冷。漫步紫禁城内,若不是往来游客的现代装扮和手中相机咔嚓作响,可能会让人误以为自己穿越回了几百年前的春节,无处不在的春节元素更是为巍峨肃穆的古代皇家建筑增添了浓浓喜气。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回家过年”的美好期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在春节假期规划中给博物馆留有一席之地,“博物馆里过大年”已从一个响亮的口号变为一种常态。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己亥年春节,让传统节庆文化鲜活起来,故宫博物院于近日举办春节大展“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展在位于午门正殿和东西雁翅楼展厅的文物展之外,还特别推出了实景体验部分,将整个紫禁城开放区域打造成了春节文化的展场。展览以破纪录的近千件文物和多种昔日皇宫过年的装饰、活动,以及书画和器物对照摆放等丰富的展陈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

  大展中的“祈福迎祥”单元展示的是过年不可或缺的节物,如不论宫廷还是民间都要使用的福字、春联、春条、门神等,而像岁朝图、天灯、万寿灯、宫灯之类的节物则富于宫廷特色。在这一单元,可以看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皇帝书写的福字。展览还复原了明窗开笔的场景,明窗开笔是皇帝新年举行的第一次书写仪式,即用万年青笔书写吉语笺祈福许愿,写毕封存于黄匣中不得开启,直到今天人们才得以见到它们的真容。诸多的节物表达了人们祛除邪祟、祈求福祉的美好愿望,也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今天的天气格外冷,但还是特意和家人来故宫体验了一把传统的年味。置身这样精致、全面还原的清代宫廷过年场景,让我们有幸成为第一届在宫里过年的普通人。”一名游客说。位于东雁翅楼的年俗文物展厅通道处聚集了不少游客,走近一看,原来是数字屏幕上的动态门神正在为往来游人贺岁送福,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而贴在紫禁城内大大小小门上的纸质门神,则突显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此次展览实景体验部分的一大亮点便是装饰于廊庑下的华美宫灯,以及乾清宫、皇极殿的丹陛上下竖立着的高大天灯和万寿灯。据了解,立天灯、万寿灯是清代早中期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之一,从立到撤,前前后后要使用八千多人次。自道光二十年(1840年)被皇帝取消以来,它们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将近200年,相关文物也早已分散各处,渐渐不为人知。今天,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不但在文献中查出天灯、万寿灯的使用方式、历史沿革,乃至各部分的详细尺寸,更在库房中找到了灯身模型、灯联小样,以及灯杆原件,并成功将其复原。华美精致的天灯、万寿灯配合绘有花卉或是吉祥字样的各式宫灯,在为观众提供丰富观展体验的同时,共同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有序的艺术魅力。

  “和纷繁的文化展品相比,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极富年味的文创产品。”“别说是小孩,这些设计精巧的年味礼品,成人都难以抗拒。”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年俗纪念品,家长们纷纷慷慨解囊。写有“大吉”字样的葫芦礼盒,里面塞满了对联、窗花、“福”字、门神和红包;印有乾隆皇帝手书“福”字的立体宫灯模型通电后兼具装饰与实用功能;绘有吉祥图案的纸品书签为日常生活装点喜气……此外,为了让观众多角度、多感官体验传统年俗文化魅力,故宫在东雁翅楼根据《乾隆帝岁朝行乐图》搭建了布景,并策划了“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数字沉浸体验展、西雁翅楼盖印章等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正在随着文物展览的正式开放和春节的临近,陆续和观众见面。

(责编:邹菁、吴亚雄)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