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手工鸟笼师 纯手工精制技艺近失传欲觅良徒教育

时间:2019-01-10 08:01:00    来源:    编辑:

  20年来,陈啟新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鸟笼。记者 陈忧子摄

  陈啟新20年来只做一件事——扎竹鸟笼。他的鸟笼奇巧无比,上上下下五个竹环,数十条竹丝连着一个底盘,严丝合缝,宛如天成,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到接口的位置。更叫人啧啧称奇的是鸟笼全部用竹子做成,就是连接口的固定处都用极细的竹钉,鸟笼上的每个竹环,陈啟新都依着圆板,尽可能地打造成正圆形。

  竹鸟笼的编制技艺曾流行于陈啟新的家乡清远,而今,43岁的他却成了所有掌握这项技艺的师傅中最年轻的一位,“在我家乡的那条村子,原先有几百个师傅都做竹鸟笼,现在只剩下十几个,很多师傅年纪都很大了,这项手艺眼看就要失传,所以,我希望能够找到传人,把手艺传下去。”

  去年12月24日,陈啟新用竹子制造的绣眼鸟笼,刚刚获得第七届中国金艺奖金奖。陈啟新的目标是再获9个这样的奖项,集齐10个大奖,他就有希望获评“工艺美术大师”,他身后的竹鸟笼编制技艺便可以申请非遗。“我就准备走这条路。”身材矮胖、满手老茧的陈啟新面对满屋子的竹鸟笼和竹片,踌躇满志地说。

  一月才做两个鸟笼

  陈啟新的生活规律得有些无趣,每天早上8时起床,半小时洗漱、早饭后便开始打磨他的竹子;一直劳作到12时吃午饭,下午休息两小时后,他又开工直到晚饭时间;稍作歇息到了晚上8时,技痒难耐的他竟又开始做鸟笼。满打满算,他一天工作11个小时,一个月才做出两个竹鸟笼,但外表有些憨憨的他,却乐在其中,“有时实在太累,就往远方望一望,放松一下眼睛。”

  他如今住在佛山南海南福村,住所没有4G信号,西头一床被褥,中间的木架子上摆着8个成型的竹鸟笼,东边胡乱堆砌的是陈啟新买来做鸟笼的原材料——毛竹。生活工作不分家,陈啟新被毛竹包围。

  做竹鸟笼要把竹子弯折,这要求竹子的韧性好,不易折,陈啟新如今精细到了解每节竹子的韧性,“最好的是清远车头坝那里的竹子,只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去砍了。”

  因为对竹子的品质要求极高,导致他的鸟笼产量极低。每当剖开竹子发现黑点,或是竹子因韧性不够开裂,竹子就会直接被他丢弃。陈啟新说,他坚决不用品质不佳的竹子做鸟笼,“做不好就等于砸自己招牌,每次丢掉那些烂竹子,往往意味着一上午的心血白费了,所以心里都不免暗骂两句卖竹子给我的人。”

  陈啟新介绍,从毛竹变成鸟笼,有数百道工序。比如要把竹子弯成一个正圆形,就要先用火烤热,然后不断地按着圆形模具的外沿,小心将之打成圆形;无论是圆形的底盘,还是每根竹条,外表都要光滑,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陈啟新要不断用各种型号的砂皮纸摩擦竹条的表面,先粗磨,再精磨,直到竹子表面光滑到能反射出光彩;最难的要数打5个竹环上的孔,几十根米粒粗的竹条,要同时笔直穿过5个竹环,并在鸟笼顶端合拢,这就要求打孔时不能有丝毫马虎,一是位置必须打准,二是用力必须适当,否则很可能把竹环打裂,前功尽弃。

  顾客眼中的艺术品

  陈啟新原本在芳村花鸟市场有一个档口,专门卖自己手工做的鸟笼。如今市面上的笼子,大部分是机器模具打造的,一个只卖几十、上百元,但陈啟新的手工鸟笼却卖5000元甚至上万元。

  陈啟新说,买他鸟笼的人都是“识货的行家”。机器做的鸟笼做工粗糙不说,很多时候鸟儿住在里面都不舒服。为做好笼子,陈啟新养过画眉、绣眼等各种鸟类,他整天观察这些鸟类在笼子里的动作,比如爪子怎么踩,脖子怎么伸。每种鸟类的脚爪大小都不一样,他通过细心观察,揣摩出每种鸟类爪子最舒适的握距,“竹环有多宽,两条竹篾之间的空隙应该是多少,这都很值得研究,一个好的竹鸟笼,除了外形美观,顾客拿着舒服,鸟儿在里面也要住得舒服。”

  除了养鸟这一功能性用途,也有顾客单纯只是欣赏陈啟新的手工,曾有客人让陈啟新从小到大做了七八个鸟笼,最后全部买下,“那位客人很奇怪,其他人买笼子都是为了养鸟,但他却是拿去做艺术品收藏,当我把鸟笼送到他家的时候,他把笼子从小到大排成一列,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很好看,他说自己买鸟笼不为了养鸟,纯粹用于精美的装饰。”

  如今,陈啟新把档口关闭,让佛山一位做红木、古琴生意的老板代销他的鸟笼,陈啟新就住在老板的工厂里,他说,这样的环境能让他专心做鸟笼。

  老了怕后继无人

  陈啟新出生在清远清新区的农村。年轻时他原本是一名流动厨房的帮工,这种厨房主要在乡村承办各种宴席,因为生意不稳定,陈啟新辞职回到老家。

  回到家后,他发现村里有100多户人家都在做传统竹鸟笼。一个偶然的机会,隔壁的陈大叔见到这个年轻人无所事事,便提议让他学做鸟笼。陈大叔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鸟笼的每一个配件怎么打磨,都要求他精益求精。而陈啟新凭着一双巧手和坚持,经过两三年的学习锻炼,终于把手艺学到手,出师来到广州闯荡。

  但20年过去,陈啟新的家乡只剩下十多个手艺人还在坚持做鸟笼,村里的年轻人觉得这行辛苦、赚钱慢,都纷纷出去打工,另外工厂里机械化生产的鸟笼,也不断挤压着传统竹鸟笼的生存空间,“剩下还在坚持做的人,我已经是最年轻的一个,都老了,这行没人再干了。”谈及这点,陈啟新不免忧伤。

  盼有徒弟持之以恒

  “干我们这一行,手指一开始肯定要磨出水泡,长出老茧,才能成功,如果熬不住一开始的痛,就坚持不下来。”

  陈啟新摊开满是老茧的双手告诉记者,因为木工手艺好,曾经有广美的学生因为做不好雕刻作品,前来请教他,后来甚至花钱让他来雕刻。

  他这20年来曾经收过3个徒弟,但可惜没有一个能坚持到最后。“第一个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他看到我档口里的鸟笼很精美,就说想来学,我说可以,但才干了一天,就因为手指太痛‘中途退赛’。”

  第二位是来自梅州的小伙子,当时也在广州读大专,来到他的档口打工,“他跟了我一年多,已经能独立做一个笼子了,但后来毕业后也离开了,去了一个单位做污水处理。”

  最后一个是来自台山的厨师大哥,年纪只比陈啟新小两岁,身材和外貌几乎是和陈啟新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因为从小喜欢手艺活,见到陈啟新的鸟笼,也兴奋地说要来学,“他一有空就来我的档口,隔壁的老板常会打趣说,‘你的兄弟又来了’,学了一年多,他已经能独立做三四个鸟笼了,但后来还是为了厨房的生意走了,临走的时候他说,‘要是我年轻20岁,我肯定什么都不干,就跟着你’。”

  经历了3次收徒的挫折,有些倔强的陈啟新说,他未来一定要找到一个能吃苦有毅力的徒弟,把做鸟笼的手艺传下去。(记者 武威)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