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乐园“旧貌换新颜”:找回童年记忆教育
在“小环快跑”互动游乐区,一位母亲带着孩子玩得不亦乐乎。
找回“八零后”“九零后”北京孩子的童年记忆——
儿童乐园“旧貌换新颜”
北京市西城区北辰路9号院,安华桥旁,是中国科技馆“老馆”的所在地,这里的儿童乐园曾经承载了许多北京孩子的童年记忆,球幕影院“大圆球”也是北辰路上当之无愧的地标。如今,“老馆”已变身为北京科学中心,焕然一新的儿童乐园自2018年12月正式开始试运行,开门纳客。近日,本报记者探访了北京科学中心儿童乐园,在这里碰到了不少带着孩子前来寻找自己儿时回忆的家长。
四个展区互动体验
布展面积共3820平方米的儿童乐园,分为“奇趣大自然”“小小科学城”“健康小主人”和“亲子活动区”四个展区,面向3-8岁孩童。声音分贝不同可控制喷水距离远近的互动体验、设置多棱镜反射的“镜子迷宫”、根据目前不同的生活习惯预测几十年后自己的照片、横跨展馆二三层中庭空间的大型机械装置……通过观察和体验互动,儿童乐园试图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并引导他们在直观接触中学习和探索。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有时并不是一些精心设计的复杂环节吸引了孩童的注意力,反而是一些简单、直观的内容让孩子们更感兴趣。”北京科学中心主任助理齐亚珺告诉本报记者,“有些偏基础类的展项很受孩子欢迎,比如能直接看到物理现象反馈的展示,甚至水世界和在一楼的挖沙区,孩子们也都很喜欢。”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安全而舒适的体验环境,儿童乐园实现预约制入馆,上午和下午分别开放300人次。“要让孩子舒适、放松地到这里玩,学习一些相关的基本科学知识。如今的预约、限流是为了保护孩子体验中的幸福感,让他们能够‘玩得好、学得好’。评价儿童乐园的维度不能只是看数量,而应该注重质量,应该更看重孩子在过程中能够真正学到什么。”北京科学中心主任何素兴说。
回忆童年 找寻记忆
“中国科技馆‘老馆’的四个单体建筑,在改为北京科学中心时基本没有加建1平方米,是按照‘加固、装修、改造’的思路来完成的,就是为了找回原来的城市视觉记忆。”谈到关于“旧馆新修”的初衷,何素兴回忆说。
旧貌不改,引得许多如今早已成家立业的“80后”“90后”慕名前来。何素兴告诉记者,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不少这样的例子。“‘我是在这儿长大的,我对它有感情,我得来看看儿童乐园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寻找往日情怀,也是不少应聘者前来求职的理由。”何素兴笑着对记者说。
如今,很多年轻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儿童乐园,一方面为了让孩子体验,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找寻往日的回忆。儿童乐园设计之初,北京科学中心征求了多方专家的意见,既有李象益、徐善衍等行业“大咖”,也有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提供专业辅导支持,同时,结合3-8岁孩子的认知水平,策划设计展项展品。
在儿童乐园内,记者看到了一张家长填写的反馈意见表,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评价新落成的儿童乐园。最初围绕孩子的关注点所展开的设计,如今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双重认可。何素兴介绍说,虽然开馆时间不长,但儿童乐园已经上演过好几次闭关时孩子哭着不想走的趣事。“‘好玩不拥挤’,孩子们喜欢呆在这儿。”她说。
展教结合 面向世界
展品从最开始设计到最终成形,开发周期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开馆前,科学中心还专门邀请专家对场馆内的工作人员进行儿童心理方面的相关培训,以便在孩子体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工作人员可适时对其进行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培养耐心和毅力。
除了儿童乐园,北京科学中心也在通过“科学大讲堂”“首席科学家”等品牌项目,打造科普教育基地。“‘首席科学家’这种模式,将科学家、工程师们吸引到科学中心这个平台,让这里成为他们培养下一代科学接班人的基地之一。”在何素兴看来,围绕品牌活动,科学中心能够在布展之外建立“展教结合,以教为主”的科普教育传播体系。“现在‘科学大讲堂’的受众已经接近十万人,科学家开堂授课、做科普教育,我们再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传播给更多观众,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立足于北京的行政区划,科学中心正在打造“1+16+N”的科学传播体系,引入社会力量“N”来参与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此同时,北京科学中心也在尝试与外国科技馆加强合作,面向世界办馆。“跨出国门,加入一些国际科普联盟,通过国际交往加强馆际间的合作。”何素兴说。(记者 孙亚慧 文图)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