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在上流量为王 可好歌去哪儿了时尚

时间:2019-01-08 13:01:55    来源:文汇    编辑:

  黄启哲

  近日来,不少音频平台开始盘点“年度十大专辑”“十大金曲”。某自媒体评选了2018年“最值得听的50首华语歌曲”,相比过去谁该上榜、谁的名次虚高这样的讨论,更多网友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他/她2018年出新歌了?!”搜肠刮肚盘点一年听到的旋律,发现只有被女团演唱的电影插曲 《卡路里》、抖音热门配曲 《学猫叫》旋律洗脑的茫然——满屏都是偶像打歌刷榜抖音神曲跑流量,好歌哪儿去了?

  有人说,时尚是20年一度的轮回。流行音乐的潮流何尝不是如此——而其周期可能更短。2004年伴随《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走红掀起的网络神曲热潮,如今在“全民短视频”的背景下,以“配乐”形式重回人们视野。同样是2004年湖南卫视真人秀《超级女声》带动的选秀全民投票,又以网络综艺《偶像练习生》《创造101》,再度缔造粉丝文化的新一轮狂欢。神曲与偶像,再度“剥夺了”流行音乐的年度解释权。

  某种意义上,流行文化是大众选择的结果,其成为“爆款”自有逻辑和规律可循。不过14年之后让人悲哀的是,国内流行音乐乐坛的 “头部产品”退化了:音乐上,相比于 《两只蝴蝶》尚且还有些许诗意可循的“追逐你一生,爱恋我千回”,退化成了“旅游路线图”——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或者干脆放弃修辞,发动大家“一起喵喵喵喵喵”。若是早十年预见到《创造101》女团季军杨超越,能够凭一句破音呐喊 “燃烧我的卡路里”在争议中登上热搜,恐怕“超女”亚军周笔畅可以在音乐原创的路上,少一些对成名曲《笔记》的耿耿于怀。

  但把偶像与神曲的走红归咎于“潮流的轮回”,恐怕也不尽然。君不见,“流量”成为创作和传播考量的第一顺位,羞于承认的“旋律洗脑”如今却被摆上台面作为爆款逻辑的成功经验分享;韩式打歌综艺取代了竞技类音乐节目,比拼唱功的硬指标变成了看颜值比噱头。更令人瞠目的是,粉丝已不再满足圈层内的自嗨,而是直接把流量小生的新专辑刷上美国主流榜单,引起哗然一片。

  大量的公众资源被这样的音乐快消品公然占据,权威榜单乃至大数据都已然失信,难免有人会发出音乐产业停摆的哀叹。

  而拨开这些数据的泡沫仔细梳理,听众会惊异发现,好歌与优秀的制作不是日渐消弭,不少佳作堪称可圈可点,只是没有得到流量榜的青睐。李宗盛一首《新写的旧歌》道出中年男人与已故父亲的和解,延续了《给自己的歌》《山丘》对情感的透彻体察和随性洒脱的且歌且吟。笔耕不辍如林俊杰,他与韩红强强联手的《飞云之下》,也远不及他在综艺上改编老歌的关注度高。哪怕是风头正劲的李荣浩,也没能让《年少有为》成为《李白》第二。

  可一片嘈杂的劲歌热曲之声,清流终究滑落进流量泡沫的缝隙。长此以往,缺少良性传播消费生态的支撑,这些全凭歌手创作自觉的优质好歌还能坚挺多久?不免担心。

  站在年关不免许愿,优质原创拨开刷榜打歌的迷雾,冲破热搜流量的屏障,被更多人听见。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