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疗机构可参与建设急救站健康

时间:2019-01-18 16:00:50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

  本报记者 刘欢

  未来,建立过渡性急救站,实现院前急救人员与院内急诊室医疗人员共用的方式有望在全市推广。北京市卫健委最新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改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的通知”中透露,在落实“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规划”的同时,各区可参照房山区的院前急救经验做法。

  现状

  15%急救呼叫得不到满足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是政府承担的公益性事业,更是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安全运行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全市院前急救资源总量不足且区域发展不平衡,与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规划中的288个急救站相差甚远。不仅如此,各个急救分中心和急救站场所也不固定,有的甚至为临时建筑,达不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据市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市存在约15%的急救呼叫得不到满足、急救反应时间偏长、部分从业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与首善之区和四个中心的标准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记者了解到,呼叫满足率与急救站点数量、实际运行车辆数、急救人员数量有很大关系。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院前急救人员持续匮乏,招不来人、招来人留不住的问题突出。于是,一些区因人员、车辆不足,导致24小时值班车少,在一定时段内的急救呼叫难以满足。

  经验

  提高急救人员使用效率

  目前,房山区在院前急救工作中走在了全市前列,在5年时间里,区内急救人员数量就实现了翻番。

  房山地处北京西南,现已形成了应急指挥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的三级管理网络。区内18所急救站点基本覆盖了全区所有乡镇街道,有效缩短了服务半径,平原地区的急救半径由原来的20公里缩短至不到1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房山区所有的急救站点均依托于区属医疗机构,采取院前急救人员与院内急诊室医疗人员共用的方式。这种做法提高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人员的使用效率,便于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有效衔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院前急救人员招聘难、流失大等问题。目前,通过招聘、转岗、调编以及与急救室共用医务人员等方式,房山区急救人员已从2013年的不足200人增至400余人,有效解决了急救医务人员紧缺的问题。

  此外,房山区还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急救培训,其中包括针对日常工作中突出问题的专项培训,如孕产妇、儿科急救培训等,有效提升了急救人员的抢救能力。

  为尽快解决急救网点不足问题,北京市卫健委表示,各区可参照房山区的经验做法,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建立过渡性的急救站,120、999均可参与运营。

  措施

  抽调医院人力支援院前急救

  为进一步改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市卫健委在“关于进一步改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区建立院前医疗急救各级管理人员深入一线的工作机制。在今年春节前,市120和999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管理人员、各区急救分中心主任每人要随救护车服务不少于3次,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服务需求和一线人员的职业素养,为针对性改进工作奠定基础;市卫健委相关处室的管理人员也将深入到急救一线,掌握120、999两个系统的服务状况。同时,120、999两个系统的从业机构则要杜绝以“技术问题”为借口来拖延、阻碍各项政策的实施。

  在多渠道探索缓解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医生短缺方面,市卫健委提出,可采取从业机构扩大招募力度和广度、受过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到120或999轮转一定时间、主治医师晋升高级职称前到120或999服务一定时间视同下基层服务等办法,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缓解急救医生短缺的情况。针对城市副中心、朝阳、海淀、丰台等急救需求量大、影响广的特点,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调动区域内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力量,调派医生支援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