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养生除了保暖还能做点啥健康
冬至过后,气温持续走低,即将来临的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把秋衣塞进秋裤里,把秋裤扎进袜子里似乎是对冬天最起码的尊重。但当我们默默地用家里压箱底的秋裤、棉裤、羽绒服将自己裹成“胖熊”时,还有一群人“要风度、不要温度”,穿着薄外套、踩着高跟鞋、露着细脚踝在寒风凛冽的大街上“美丽冻人”。
近日有媒体报道,来自武汉的胡女士就是“美丽冻人”中的一员,却不料裸露的脚踝在寒风中疼得走不动路,医院检查竟是急性痛风发作。胡女士“冻到痛风”是个例还是普遍?冬日里怎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是科学健康的?
痛风确可随寒起
众所周知,痛风发作的根本原因是体内尿酸水平的升高,造成尿酸盐在关节和肾脏部位的沉积,引发关节部位出现严重的疼痛、水肿、红肿和炎症。
常见的发病原因是饮食或药物导致嘌呤分解代谢增强,尿酸生成过多,或者遗传病史影响。寒冷又怎能引发通风呢?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中医治未病科副主任张慧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痛风在中医中属于“痹证”“历节”。“痹”即经络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其病因包括饮食不节和外邪侵袭等内外因素。所谓饮食不节往往指的就是嗜食海鲜辛辣、饮酒过度等;外邪则往往是寒湿,如关节受凉、受风、淋雨等。从中医上讲,这些都会在体内郁久生湿化热,使湿热之邪痹阻脉络而发病。中医理论解释了寒冷诱发痛风的特点,现代医学又给予了科学的解释——关节受凉使皮肤温度降低,局部血管发生痉挛,关节组织血液供应量减少,血液循环不良,血中尿酸在局部沉积,导致痛风发生。
记者了解到,冬季是痛风病高发期。原因有三,首先是冬季天冷后人体水分蒸发少,饮水也减少,体内尿酸排出减少,容易在关节处沉积;其次是冷天血液循环减慢,加速尿酸结晶,更易引发痛风;三是天冷使人胃口变好,容易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果糖食物,这些食物嘌呤含量较高,消化过程中产生大量尿酸,导致痛风发作。
风寒或引发多病
“除了痛风以外,冬季不注意保暖而受风寒还会引发感冒、颈肩腰腿痛、妇科宫寒、痛经、骨关节炎、头痛、胃脘疼痛等多种疾病。”张慧指出,中医理论认为寒邪致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外感风寒常见于易伤阳气,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如恶寒、怕冷、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内伤脏腑,可出现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尿频等。
同时,寒邪具有“凝滞、收引”的特点,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络阻滞,腠理、筋脉收缩、挛急,引起头痛、颈肩腰腿疼痛、关节疼痛、妇科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
张慧认为,冬天追求“美丽冻人”而不注重保暖的行为尤不可取。因衣着单薄导致头痛感冒、后背拘紧、关节疼痛甚至骨性关节炎的年轻人不在少数,门诊几乎每天都能遇到。
冬季保健需得法
寒冷的冬季应该怎样保健,除了把自己裹得“暖和”一点还能做些什么?张慧表示,冬季保健要清淡饮食、勤饮水、适寒热、畅情志、适量运动。
清淡饮食就是少吃膏粱厚味,特别是北方冬季干燥,饮食油腻易发上火;勤饮水,及时补充体内水分;适寒热,则是要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服,过薄、过厚都不健康;畅情志,是要保证舒缓愉悦的心情;冬季应适量运动,不宜过量消耗体力,也不能长期窝在室内不运动。
张慧强调,中医素有“冬令进补,开春打虎”一说,是指冬季适合服用膏方或通过食疗滋补身体,达到防病于未然的目的。但进补切忌盲目,应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进补。例如寒性体质食用羊肉汤进补益于身体健康,热性体质就会起到相反作用。所以,进补必须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实习记者 于紫月)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