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成渝城市群首要优势在人口,如何“变现”是关键资讯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世界经济竞争已经进入以城市群为单元的阶段。7月16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城市群”成为热词。作为最有可能成为中国区域增长“第四极”的成渝城市群,更引发热烈讨论。
上周,重庆党政代表团赴四川考察,双方就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签署多达10余项合作协议。这是继去年6月成渝两地高层互访并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后的又一次“大动作”。川渝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解读相关文件时表示,要“共同推动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面临新机遇,成渝城市群能否迎头赶上,与沿海三大城市群一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又该如何摆脱困扰多年的“哑铃式”发展结构,实现从“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的转变?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表示,成渝城市群作为新增长极的首要优势在于巨大的人口规模,但要完成这一红利“变现”,还需要从交通、产业、人口就业等多方面发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城市,都无法脱离其周边国家和区域背景而独立存在、发展。
与世界上很多幅员辽阔的国家一样,中国的城市和区域间发展差异性极大,城市群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对于能否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就目前全国城市群发展现状来看,李铁表示,在创和人口政策方面表现最为突出,长三角次之,则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最快的。”李铁认为,该区域处于较为特殊的区位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相比其他城市群而言,外来人口最多,经济活力也最充沛,基本上没有对外排斥的表现,属于典型的外向型发展模式。“这一点,也使得大量的人才能够在这里聚集和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的特色则在于其以为主导、多中心的发展模式。李铁分析说,长三角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完成从上海这个特大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的辐射扩散,呈现出较为均衡的三省一市发展格局。
“京津冀还处于一个发展非常不平衡的阶段。”李铁直言,这一区域的大量产业都围绕政治中心的功能而展开,对人口和产业发展的排斥性相对更高。
对于发展中的成渝城市群,李铁认为,该城市群是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其首要优势在于巨大的人口规模。公开资料显示,该区域以重庆和成都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范围包括四川15个市和重庆市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部分地区,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拥有1亿多人口和6万多亿元的经济总量。
同时,李铁提到,生产和生活成本低、传统体制壁垒少,以及东西部产业转移等发展机遇,均是成渝城市群的优势所在。
尽管优势不少,但成渝城市群要想真正崛起,还需加快补齐短板。
在李铁看来,核心在于改善交通环境和优化产业结构。他在受访时表示,交通不畅通是该地区的一个“关键短板”。城市之间距离远、联系不紧密,会直接导致城市群内部欠缺优势互补的能力。
相比而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部联系较强,京津冀和成渝还处于“弱联系”状态,这也是影响几大城市群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对此,李铁建议,可以利用城际轨道交通,把中心城市和周边的次级城市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口和产业要素合理分布的交通网络。
“这就可以为同城化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而所谓同城化,是要在几个城市之间形成一个最有效的通行半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小时经济圈。”李铁表示,在这一点上,成渝地区实际上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但还需进一步改善,比如强化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缩小内部通勤距离,这样才能通过价格成本变化,自动形成一些产业再分布。
在此过程中,又涉及到川渝两地的产业发展、产业振兴问题。
李铁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成渝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不仅产业互补性不强,还常常存在竞争。如何才能实现该区域产业振兴?是应该全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是各种不同产业都要发展?未来如何进行产业布局和规划?这些都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本质上讲,李铁认为,所有的举措都是要解决“人”的问题。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