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开伟:洞庭湖水危机来袭,我们该反思什么?资讯

时间:2019-08-11 23:00:19    来源:    编辑:佚名

  曾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素有“鱼米之乡”和“长江之肾”美称的洞庭湖,一场前所未有的“水危机”正在袭来。

  近年洞庭湖水危机最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水质下降,水中铁、猛、氨氮及各类抗生素严重超标,四五类水质上升;房前屋后有水却不敢喝,使湖区居民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近几年,饮水不安全人口在原来832.1万人的基础上,又新增了255.68万人。尤其,当地民众为饮水安全,已将开采地下水源的水井打到了地下150米深。一个是湖区水量锐减,洞庭湖有可能成湖南新“干旱中心”,附近华容、安乡、南县等县时常受到干旱肆虐,农田灌溉也成难题。

  导致今天这种结局,其原因除了三峡工程建成导致洞庭湖水系水位下降、断流时间延长,进而影响洞庭湖水系自我循环净化之外,最致命的就是长期以来“固化”形成的湖区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湖区大量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产业无序、无节制扩张,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导致水质污染;

  保留下来的造纸厂、化工厂等企业产能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废水排放总量依然不小,成为水污染“毒瘤”,严重破坏了洞庭湖生态平衡,导致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同时对湖区周围民众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洞庭湖出现水危机局面,实在令人痛心;但令人担忧远的应远不止洞庭湖。目前中国内陆淡水河泊被污染的又何止洞庭湖,洞庭湖只不过是中国水污染及水危机的冰山一角。

  如果中央及各级政府再不下决心认真治理,恐怕再过几十年几无可饮用之水,绝非危言耸听。

  由此,洞庭湖水危机其实再次敲响了保持水资源警钟,再次提醒我们对很多问题应进行深刻反思:其一,环境保护应始终放在经济发展前面,才能为减少水污染提供决策保障。

  洞庭湖形成今天这种恶性局面,根本原因在于当地各级政府缺乏环保优先意识,只注重追求GDP增长业绩与眼前利益;或治理不深入,一切为经济发展让道,如周围存在高污染的造纸及化工企业就是明显佐证。

  就是因为这些企业存在,才使洞庭湖水污染治理陷入恶性循环怪圈,治理成效不明显,甚至治理速度跟不上污染速度。中国纵多内陆河源污染,谁能说不是因此原因导致的?

  其二,对民众教育和生产科技指导应走在生产发展前列,才能为减少水污染提供观念保障。洞庭湖区农民“靠水吃水”本身没有错,但错就错在各级政府对农民种养殖业缺乏科学规划和指导,使周围生猪养殖、水产养殖象“雨后春笋”,

  野蛮无序扩张,加剧了水源污染,而且大量农民在养殖中由于得到不到农技部门指导,为追求产量,盲目无知大量滥用农药化肥,加剧了洞庭湖区水质污染。

  尤其各级政府对生产规模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认知水平,更是处于蒙昧状态,使周围养殖生产排放大大超出了洞庭湖净化能力。

  中国很多湖泊污染,谁能说不是因教育引导缺位造成?其三,重大建设应经过科学论证,兼顾大环境与小环境良性互动,才能为减少水污染提供科学保障。

  (行情,)工程建设是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虽然对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看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环境因素,引发了下游湖泊水位下降和影响水系自然内生循环等次生自然灾害,这些都是当局始料未及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三峡工程,洞庭湖区水位就不会下降而使过去“鱼米之乡”变成今天的“死水之乡”。而且,可以想到,中国一些湖泊水质污染及生态环境恶化,还有很多是因为工程建设不当而造成的。

  显然,要确保中国江河水资源安全,让更多河湖避免重蹈洞庭湖覆辙,各级地方政府应到了该扬弃短期发展思维及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生产发展老模式的时候了,加大“三高一低”产业治理力度,并把教育引导民众提高环保意识、进行科学生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同时,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上,做到科学规划,立足环境可持续发展,打造出有利水资源保护的千秋工程,造福社会和民众,让中华民族永无水污染之忧!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