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不脱贫 老韩不走人公益

时间:2019-01-05 08:01: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

开栏的话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一九年新年贺词中说,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习近平主席指出,2019年,农村1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要如期完成,还得咬定目标使劲干。

要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该怎么干?精准扶贫方面还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摘帽后还有什么担忧?本版今起推出“新年伊始看脱贫”系列报道,探访脱贫攻坚一线,为您呈上各地的探索。

核心阅读

韩献良至今还记得2016年刚到村里时,受到的冷遇:男人们三五成群,指指点点;妇女们双手抱在胸前,斜着眼打量,窃窃私语。

走村入户、架棚修路,化解滞销、开辟销路……3年下来,韩献良用实际行动,打消了村民疑虑,推进了脱贫工作的落实。

驻村到期了,他主动要求延期,“宋尧不脱贫,我老韩不走人”,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各地的脱贫攻坚战进入了冲刺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驻村的第一书记该咋干?如何克服困难?新年伊始,记者来到河北省南部的国家级贫困县——邯郸市大名县,一探究竟。

想巧招,做精通农村情况的“知情人”

【画外音】

3年前韩献良刚来村子时,门不清、路不熟,找人都找不到。对扶贫对象不甚了解,这精准扶贫可怎么展开?

殊不知,一张五颜六色的地图,成了驻村工作组打开局面的利器。

时值寒冬,北方处处萧瑟。掉了叶子的泡桐树,显露出突兀的鸟窝。

早上刚六七点钟,大名县埝头乡宋尧村的第一书记韩献良就哈着气、搓着手出门了。他要赶在村民外出之前去探访。这是他的工作惯例。

精准入户、定期回访、普及政策、了解需求,这是驻村干部开展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然而3年前,这对韩献良而言,还是一件极伤脑筋的事。

那是2016年2月底,韩献良初到宋尧。村干部告诉他,全村443户村民,共2187人,其中贫困户199户,总共450人。村里人世代以种麦子、棒子为生,人均年收入仅2000余元。

宋尧村村大、户多、分布广、胡同交错,一说要入户,只能让村干部领着。韩献良说,那时候的自己简直成了一只“老黄牛”,被牵着鼻子走这走那。

以往遇到类似情况,有的驻村干部就偷偷使“巧劲儿”:离得近的多访点,远的少访点;熟悉的多跑几次,不熟的干脆不去。但韩献良不想这么干。

半个多月后,一张“贫困户属性分布图”诞生了。

在工作组驻地的墙上,一张白色大图上色块斑斓,乍一瞅,还以为是白色布底上绣的花。仔细看,密密麻麻的小黑框代表村民房屋,按具体位置标有姓名。粉、绿、橙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一般贫困户、低保贫困户和五保户,对房屋分色标注,属性、位置一目了然。这是工作组自创的“扶贫色彩地图管理模式”。

韩献良说,做这张图的灵感源自一次村里修路时看到的交通施工图。“当时我和村两委干部一合计,又经县扶贫办协调,给绘制施工图的测绘公司提要求,反复校对,加工成了一份‘扶贫版’地图。”此后,他又把扶贫地图升级成掌上“流动地图”,手机查看,极大提高了入户效率。

在走访中,韩献良还发现好多贫困户家中资料乱扔,找起来耗时费力,严重影响了精准识别和退出环节的认定。对此他又自创了双色袋管理法,用红色、白色分别代表低保贫困户、一般贫困户,把重要资料分别集中存袋,精准管护。

两年来,韩献良依托这套扶贫色彩管理方法,掌握了精准扶贫工作的主动权,减少了信息丢失,由被动的“老黄牛”变成了能领着工作队员、督导成员随时精准入户调研的“拉车马”,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重民生,做与村民肝胆相照的“贴心人”

【画外音】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脱贫攻坚也不是。老乡看你行不行,关键是能不能带着大伙致富,其他都是虚的。

韩献良的工作从务虚转变为务实,乡亲们的态度也从冷言冷语变为拍手称赞。

对于脱贫致富,村民们早已“望穿秋水”。落到扶贫干部身上,大伙就一个标准:干不干实事儿!

韩献良至今还记得2016年刚到村里时,所遭遇的冷待:男人们三五成群,指指点点;妇女们双手抱在胸前,斜着眼打量,窃窃私语。“什么扶贫干部,就是来整虚活儿的!”“转转”干部、“走读”干部、挂名干部……这些年,村民们见过。

一堵隐形墙壁似乎竖起来了。如何化解在村民心中虚空的“形式感”?韩献良试图用热情感化村民:“叔叔、婶子啊,俺是工作队成员,俺刚来,啥也不懂,您可多教教俺呐。”

脚步不停,笑脸相送。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见门就进,韩献良感觉自己“像个推销的”。然而,辛苦几个月,村民们的态度却没啥改观,说话还是爱搭不理。

深夜,农家房里昏暗的节能灯下,韩献良辗转难眠。从党政机关的中层干部,到不受待见的村干部,落差感十足,存在感微弱。“说我是玩虚活儿的,那我就不整虚的,我就来实的!”

将贫困户的迫切需求列出清单,韩献良开始积极跑办,争取资金,转身当起了“包工头”:对3600多米的村内路和出村路进行了翻修,失修已久的危桥加固通车了,惠民水站全新亮相,坑坑洼洼、雨天积水的乡村小学操场得到修整……

想起原来孩子们一个个提着裤腿踏过泥泞的操场,看着他们在新操场快乐地追逐奔跑,一些来接孩子放学的村民,开始主动和韩献良微笑示意。

那年,村里20万斤大棚西瓜成熟在即,“销路难”却成了拦路虎:临近的山东,市场成熟,可价格低,一斤才7毛左右;想卖到别的地儿,又不认识批发商。贫困户们陷入两难境地。

刘现宽包了3个棚,种了上万斤西瓜,满怀期待。可眼下瓜皮就快“崩了”,还没卖出去。刘现宽本就是急脾气,高血压都发作了,每天在棚子外皱着眉头来回走,见人就摆手:“明年不种了,不种了!”

“你是第一书记,大棚是你修的,你就得替我们把瓜卖出去!”汹涌而尖锐的矛头指向了韩献良。

在尝试过多种方法之后,韩献良在微信朋友圈发起了求助:“我是韩献良,我为宋尧西瓜代言。我们诚实守信,目前情况紧急,真心期待您的相助。”

消息在韩献良的干部同事圈中迅速发酵,同时他还联系上了当地公益组织,争分夺秒联系商户看瓜签订单。500多名志愿者复制转发了韩献良朋友圈的信息,在多个微信群搞起卖瓜“爱心接力”。然后,韩献良与志愿者们商定了市区售瓜点,昼夜奔波、忙碌。

7000斤,采摘;2万斤,订购……几天时间里,北京、上海、山东等地,100多个订购电话纷至沓来。前后20多天里,近20万斤扶贫西瓜全部售出,一斤卖到1块钱,解决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紧邻一些乡镇都知道了大名的“网红西瓜”,认识了宋尧的“卖瓜书记”。

瓜农释然了,欢喜了。刘现宽带着其他瓜农,将一面锦旗送到了驻村工作组的驻地。

那之后,村民们包的饺子、蒸的菜窝、擀的面条、种的瓜果,都不忘给工作队送点来。之前村民口中的“那个谁”,现在成了人人口中的“老韩”。

献真心,做不忘关心妻子的“有情人”

【画外音】

扶贫干部也是人,也有家庭。繁重的工作和温馨的生活,变成跷跷板,一头抬起,另一头就会落下。怎么平衡?

扶贫工作要下巧劲,家庭和谐的维护同样要下巧劲。不是吗?

扶贫工作上的节节进展,是韩献良和另外两名工作队成员不断挤压个人时间换来的。每个月,他们都在村里驻扎25天以上,除了走村情、跑项目,还得填写大量的扶贫材料。忙起来,有时候一个月都耗在村里。

刚下村时,听着韩献良满腔抱负的热血言论,妻子也支持。可驻村时间久了,妻子的嘴也渐渐“噘了起来”:给家里的照顾少,父母身体不好,女儿又在升学关键期……

“我就给她讲,脱贫成果关系到全面小康,关系到几千万人的福祉。扶贫干部可是关键环节。”韩献良说。

这样的“开导”,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越来越弱了。“有时候,说急了,她就说‘要不你把户口迁到大名去吧’,还回来干啥!我们这个‘小家’不需要你,你忙你的‘大家’去吧!”韩献良说。

怎么办?驻村两年多,粗犷的汉子也变得柔情起来。韩献良总是变着法儿逗妻子开心。妻子老家是大名县的,他就说:“我去扶贫就是替你去建设家乡呀。你还不了的债,我得替你给还上呀!”说得妻子又气又笑。

2018年12月22日是韩献良结婚22周年纪念日。这天是周六,但恰逢村里有事,没脱开身。拨电话,连打几次,都没接。韩献良知道,妻子闹脾气了。

得制造“惊喜”。纪念日之后,韩献良有天故意说不回去,却提前回到家,把家务收拾妥帖,饭也备好。妻子一进门,看到系着围裙的丈夫,之前的不开心烟消云散了。

驻村近3年,韩献良的成就感全在村里了:前前后后争取了近500万元资金,建了春秋大棚农业项目,上了建兴家具和唐人神养殖两个入股分红项目,还有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等。村里的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除3户尚未脱贫外,52户已脱贫,仍在延续扶贫政策。

本来驻村两年到期,2018年初韩献良可以离开宋尧。但是,刚刚脱贫的群众会不会返贫?运作到一半的光伏项目和葡萄园项目,会不会半路熄火?说到离开,韩献良有种“长征走了一半,就要止步的感觉”。

“脱贫攻坚,既要精准,更要持续。我已下定决心,宋尧不脱贫,我老韩不走人。”2018年3月,韩献良主动请缨,再干3年。

“老韩不走了”,这消息迅速在村里传开。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4日 14 版)

(责编:余璐、贺迎春)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