兢兢业业做好“针线活儿”公益
绘图:马国英
达娃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为“做针线活儿”,体现的是责任与担当。
认识达娃,一年多了。
他是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党支部书记。那次去玉麦采访,我住了四天三夜,或许是因为彼此不熟悉,或许是他久居边陲没有见过“大记者”,他跟我没说上几句话。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底给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让玉麦这个曾经的“三人乡”闻名遐迩,我跟达娃的交往也因此多了起来。由于卓嘎、央宗不会说普通话,无论在拉萨还是北京,达娃自然成了姐妹俩的“代言人”。在交往中我逐渐发现,达娃其实是个见过大世面的“80后”,有阅历,有见识,甚至“神通广大”!
有次他来拉萨,我约他到办公室做客,坐下半个多小时,他接了不下5个电话。都是找他办事的。有人问他何时回玉麦,让他到哪个铺子取衣服、帮着买几个节能灯泡;有人询问达娃见到她家在拉萨读初二的孩子没有,捎去的水果孩子喜不喜欢吃。最后一个电话,是乡里邮递员打来的,他孩子读大三了,请达娃帮忙在拉萨找家实习单位。
“基层干部,就是群众的服务员,我们干的全是‘针线活儿’。”达娃不好意思地解释道,难掩满脸的满足和自豪。
有一件事,他请我拿主意——次仁曲杰家的男孩快满16周岁了,他想帮这孩子申请护林员的公益岗位。“孩子跟我最亲,每次见到都追过来‘巴达娃啦,巴达娃啦(藏语,意思是达娃亲叔叔)’地叫。”达娃动情地说,眼里噙着泪水。
达娃说,乡里没有卫生院,男孩出生时难产,落下脑瘫。他曾带着孩子一起巡护边境,全程七八十公里全靠步行,七八天下来,回来大家都瘦了十几斤,这孩子特别能吃苦,懂事。“只要有人带,他当护林员挺合适的。每年三四千元收入,多少能为家里减轻点负担。”达娃说。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人们常用这句话形容基层工作的复杂。达娃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为“做针线活儿”,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对“一根针”的理解、对“下足绣花功夫”的认识。去年,拉萨市康乐小区安置了25户来自1500多公里之外的三岩片区贫困群众。他们很多没有用过自来水、没有见过红绿灯。社区安排公寓楼内的党员带头,教他们过马路、用微波炉等。这样的“针线活儿”,让从大山走出来的乡亲,在都市新环境中找到亲情和温暖。
“针线活儿”体现的是责任与担当。正是有千万个像达娃这样的基层党员干部,兢兢业业地做好手中的“针线活儿”,各族群众才能发自内心地听党话,跟党走。做好“针线活儿”,其实是一种无声的坚守和奉献,一步一个脚印,这是我们在追梦路上不可缺少的。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8日 15 版)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