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硬骨头、打攻坚战 需要怎样的精神状态、奋斗姿态?金融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最紧迫、难度最大的硬任务。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倒计时,迎来最后的决战时刻。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坚持到底,丝毫不能松劲懈怠。啃硬骨头、打攻坚战,需要怎样的精神状态?应当保持什么样的奋斗姿态?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聚焦脱贫攻坚收官阶段所需凝聚的精气神。
——编者
以非常之功打好这场硬仗
——凝聚脱贫攻坚的精气神①
李浩燃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时不我待,击鼓催征,放眼神州大地,脱贫攻坚收官战激战正酣——
在帕米尔高原腹地,新疆最后一个未接入电网的乡合闸送电,乡亲们彻底告别“用电难”;在广西乐业,户户研判工作会及时召开,逐个研判分析现有贫困户的脱贫情况,力保“家家不掉队”;在四川北川,重点农户预警监测台账实现动态管理,建起防止返贫“隔离墙”……距离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近在咫尺,广大党员干部正带领群众同时间赛跑、与贫困决战,凝聚起激荡人心的奋进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从“翻身得解放”到“过上好日子”,真挚的愿望,联结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映照着不变的初心。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走过近百年风雨而风华正茂,正是因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千方百计为人民谋幸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2012年,中国这一比例为10.2%。这些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展现了中国反贫困斗争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行百里者半九十”。目前,尚未摆脱贫困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叠加疫情影响,产业扶贫面临新情况;在“三区三州”脱贫主战场,还有不少难题亟待破解。最近,频发的洪涝地质灾害也带来新挑战。国务院扶贫办印发通知要求,及时防范化解因洪涝地质灾害等返贫致贫风险,对因洪涝地质灾害造成返贫致贫的及时纳入监测帮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更须坚定意志力、激扬精气神,以非常之功打好这场硬仗。
铭记初心,就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时刻将群众安危冷暖记挂在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讲述自己对困难群众的牵挂:“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坚持人民至上,是具体的、实践的。知行合一,强化问题意识,才能真正把初心写在因应困难、解决问题之中,给困难群众带去温暖和希望。
慎终如始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事关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事关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也将让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伟业!这样的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是接近胜利目标,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以实绩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冲刺最后一程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激励我们不畏险阻、勇于担当,更好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拿出啃硬骨头的劲头,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性,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去拔除,一座山头一座山头地去攻克,我们就一定能汇聚锐不可当的澎湃势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非凡业绩,兑现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坚定信心,风雨无阻向前进
——凝聚脱贫攻坚的精气神②
彭 飞
易地搬迁,楼房宽敞明亮;村民告别苦咸水,喝上放心水;“车路双通”,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迎来新的希望……脱贫攻坚战场上喜讯频传,鼓舞干部群众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最后总攻。从田间地头到扶贫车间,脱贫一线防控疫情不放松、攻坚不停步,传递着火热的干劲、必胜的信心。
信心,源于我们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经过艰苦努力,越来越多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一个又一个贫困县实现摘帽。2013年至2019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自我发展能力和动力明显增强。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普遍得到解决。来之不易的成就,为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奠定了基础。
信心,源于我们独特的制度优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制度支撑更为坚实。比如,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东西部建立制度性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关系,全国自上而下向贫困村派出驻村工作队,“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立下军令状、责任书,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形成“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构建起中国特色的扶贫制度体系。这些,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创造减贫奇迹的根本原因,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
丰硕的脱贫成果,带来精神层面的激励,也沉淀下宝贵经验,锻造出一支支过硬的队伍,增添了我们战胜贫困的底气。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为战胜贫困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通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治理本领明显提高,推动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把经过实践检验的制度和举措坚持下去,把练就的本领、能力发挥出来,就一定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
云南一位县委书记如此表达“脱贫摘帽”信心:今年全县整合25亿元扶贫资金,9500名干部进村结对帮扶,“如期脱贫一定行!”脱贫攻坚艰苦卓绝,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影响,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既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抢险救灾工作,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避免疫情出现反弹,又要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工作,对贫困地区和受灾困难群众给予支持,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当此之际,我们尤须增强信心、迎难而上,绝不能被困难吓倒。
特殊时期,信心比黄金更珍贵。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回首既往,一次又一次磨难,淬炼的是坚毅的品质,不屈的精神。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这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大家绷紧弦、加把劲,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磨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焕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满怀信心、众志成城,我们终将闯过一道道险关隘口,抵达预期的目标。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必胜信心。时间必将证明,无论什么样的风雨,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都无法阻挡我们对美好生活、对伟大梦想的不懈追求。
收官之战需要绷紧弦鼓足劲
——凝聚脱贫攻坚的精气神③
李洪兴
在湖北红安县夏家寨村,深耕油茶产业的致富带头人感慨:“种油茶要有耐心。挺过五年成长期,就是‘绿色银行’,农民也能有稳定收入。”这给人以启示,扶贫产业需要时间培育,脱贫攻坚也需要久久为功。越是决战决胜、临近收官,越是要有那么一股子韧性与耐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点对点”护送农民工返岗就业,适当提高城乡低保、抚恤补助等保障标准,加强对重点帮扶对象的关注、确保脱贫不脱钩……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各地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努力降低疫情或灾害对减贫进程的影响。当此之际,我们尤须提高脱贫质量、持续巩固扶贫成果,确保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书写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目前,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只剩52个贫困县尚未摘帽。这一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凝聚了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正因葆有“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的耐心与坚韧,一代代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我们迎来了向贫困堡垒的总攻。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越是到最后,越要绷紧弦、鼓足劲。收官之战打到这个时候,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啃下这些“最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激发驰而不息的精神,警惕浮躁心态、虚浮作风,更加尊重规律、更加精准施策,进一步突出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突出特点,也是我们摆脱绝对贫困的制胜法宝。自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我们建立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推动年均减贫人口在1000万以上。精准脱贫如同刺绣,必须一针一线绣得精准,针脚精巧绣出特色。今天,还没脱贫摘帽的,要怎么扶、如何帮?已经脱贫退出的,该如何巩固、怎样“保质”?在宁夏,曾有一位扶贫干部被称为当地扶贫办的“数据中心”,他掌握的数据能具体到贫困户养了几只羊、种了几亩马铃薯。越是临近收官,越需要讲究因地制宜、找准症结、把准脉络。精心用心、耐心细心,实事求是、实干笃行,方能绣好脱贫奔小康的锦绣画卷。
脱贫攻坚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稳扎稳打、尊重规律。脱贫时间表已定,有的地方多干快干的愿望是好的,但应符合客观实际、基本规律。层层加码、急躁冒进要不得,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可行,更不能为了数字指标而好大喜功、弄虚作假。把握住正确方向,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才能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可以说,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强化作风建设,避免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攻坚精力分散。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持之以恒不松劲又保质保量不降格,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决战时刻,难能可贵的是战略定力。脱贫攻坚是实打实的,绝非搞“短平快”就能简单闯关。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我们的小康生活就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持之以恒扛起万钧重任
——凝聚脱贫攻坚的精气神④
盛玉雷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进入2020年下半年,脱贫攻坚正在加劲冲刺,奋斗的身影愈加忙碌。在农村基层,不少驻村工作队队员手上总拿个本子,留意群众的难题,记下工作的思考;有的驻村第一书记任期届满,“申请留下来,打完这一仗”,一定要亲眼见证乡亲们脱贫致富。决胜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阶段,广大扶贫干部不畏繁难、坚毅前行,以持之以恒的劲头与贫困作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大量干部被选派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从大山深林到水田旱地,从戈壁荒漠到林海草原,他们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奔忙于一个个扶贫项目,张罗着一项项致富产业,攻克了一座座贫困堡垒,解决了一道道发展难题。在脱贫攻坚战斗中,扶贫干部们用艰苦付出和不懈努力,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你把乡亲当亲人,付出了所有……”在广西融安,当地人用一首歌纪念他们的扶贫带头人蓝标河。这位奋战脱贫一线20多年的“老兵”,用“向人民报告”作为自己的微信名,年仅44岁便倒在了熟悉的扶贫路上。脱贫攻坚的战场,没有枪林弹雨,但要冲锋陷阵;没有炮火硝烟,也有奉献牺牲。黄文秀、王秋婷、柳西周……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明知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心甘情愿奔赴千山万水、服务千家万户,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广大扶贫干部深知,自己所投身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自己所扛起的,是亿万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万钧重任。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今年以来,疫情突发、洪水来袭,脱贫攻坚工作更加艰苦卓绝。越是风急浪高、山高路险,越考验毅力,越呼唤担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许多驻村工作队拉起来就是防“疫”队、战“疫”队,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想方设法解决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土特商品销售运输、扶贫项目复工复产等问题。进入防汛关键时期,灾区扶贫干部坚持“防汛弦正紧,脱贫劲不松”,努力做好受灾和转移群众安置救助工作,果断采取防止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的政策措施,担起脱贫攻坚和抗洪抢险的“双责”。事实证明,越是形势复杂,越要砥砺初心、永葆恒心,坚持任务不减、目标不变、标准不降,继续攻坚克难、勇毅前行。
初心宝贵,恒心难得。对扶贫干部来说,当前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决不能因局部胜利而骄傲、因不凡成就而懈怠。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不能因困难挑战而畏惧、退缩。面对剩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还须击鼓催征、再下一城;面对已脱贫人口的返贫风险、边缘人口的致贫风险,还须兢兢业业、确保成色;面对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还须下苦功、有作为……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在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头,一如既往保持毅力,一以贯之履职尽责,不停顿、不大意、不松劲,才能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以恒心坚守初心,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激发勇毅之力、积聚笃行之功,我们就一定能将光荣与梦想书写在大地上,坚决兑现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起点
——凝聚脱贫攻坚的精气神⑤
桂从路
依靠外出务工和发展乡村旅游、种养殖业,云南省临沧市邦佑村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但3位扶贫工作队员仍常驻村里,帮助大家解决大事小情。在云南省贡山县,“一越跨千年”的独龙族整族脱贫后,当地在夯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狠抓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生态保护等六大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通过脱贫摘帽后的“接力跑”,许多地方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让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终点”与“起点”,蕴含辩证思维,体现了我们党造福人民的不懈追求,彰显了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的境界。当前,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沉甸甸的实绩,坚定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新起点意味着新使命、新要求、新作为。面向未来,怎样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回答好这些新考题,关键在于下定决心,以坚定不移的意志开拓进取,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幸福。
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就成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我们对小康的认识与追寻,历经时间的洗礼,一步步让梦想照进现实。从“能吃饱肚子”到“吃‘净颗子’”,再到“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陕北黄土高原上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朴素憧憬,映照着几代人筚路蓝缕的奋斗足迹。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彻底摆脱贫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咬定小康这个目标不放松,我们不断深化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不断丰富小康社会的内涵,激发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意志。
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足以彪炳史册。但也应清醒看到,返贫致贫的因素还会存在,相对贫困还会存在。唯有不舍寸功,才能善作善成。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特别是当前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洪涝地质灾害的影响,部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可能增多,巩固脱贫成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既要立足当下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又要着眼长远,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些目标任务没有哪一项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仰赖于更大的力度、更强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应充分认识到奋斗的连续性。砥砺决心,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锤接着一锤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价值追求,自觉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求,而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使命担当。今天,人民群众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不能有丝毫骄傲自满的念头,更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目标不变、靶心不移、脚步不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了未来发展蓝图,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坚定决心不松劲,精神抖擞向前进,立志书写更新更美的篇章,中国人民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业绩。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