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40年:三代人的安居梦资讯
铁道兵出身的潘国庆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1978年带着妻子儿女转业到了四川省攀枝花市一个齿轮带钢厂。此后的10年间,潘国庆一家六口人挤在工厂分配的筒子楼里。
“房子只有20多平方米,没有厨房和卫生间,做饭只能去屋外的走廊,每天中午回家,总能听到几家人在过道里炒菜的叮咣声,呛人的油烟也老是熏得人睁不开眼。”在视频采访中,潘国庆告诉中新社记者,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搬去个能做饭、有卫生间的房子,让妻子女儿晚上不用摸黑出去上公共厕所。
“那时中国实行福利分房制度,想要有房住,须得论资排辈,讲工龄看人口。”潘国庆回忆说,许多年轻人只能分到一个单人宿舍,“两张单人床一拼就结婚了”,不少家庭在这样的单人间一住就是很多年。
在上海市静安区长大的“60后”徐莉欣在电话采访中回忆起儿时的“家”:在狭窄逼仄的里弄,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清晨倒粪工“收马桶”的吆喝声。因为里弄没有卫生间,当地居民大都使用手提马桶,这一情形衍生出每天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收马桶、清洗之后再送回给拽的倒粪工这一工种。
居住条件普遍改善的转折点发生在1998年。
随着中国土地和住房制度两项改革的推进,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宣告终结,市朝的“商品房”开始大量涌现,并逐渐开启未来20年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房子可以花钱买了,房型可以选了。拔地而起的一栋栋高楼和盘活的土地资源不仅带来地方财政的充裕,也带动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认为,“房改”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最成功的改革之一。“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房地产今天的蓬勃发展,不会有老百姓住房的改善,不会有对中国经济的极大拉动。”
变化也藏在数字之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指出,“十二五”(2011年-2015年)中后期,中国城镇户均住房已超过1.0套,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98年的18.66平方米,增加到2016年的36.6平方米。中国告别住房绝对短缺时代。
徐莉欣一家在经历了单位宿舍、租房、“房改房”之后,也购买了自住的商品房。“搬了好多次家,房子越搬越好了,小区服务也越来越完善。”
今年80岁的潘国庆也在两年前住进了公房拆迁后安置的商品楼新居。100多平方米的屋子各种设备齐全,腿脚不便的老人可以乘电梯上下,生活便利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潘国庆说,这样的房子大大超出了他当年的想象。
如今,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解决了总量不足的问题之后,房地产市场矛盾开始向结构性、区域性方面转移。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房价收入比过高、老旧小区住房品质较低等问题给“80后”北漂蔡海峰的安家梦添了不少压力。集全家之力凑足首付,蔡海峰去年在北京买了一套50平方米的小房子安家结婚,不过,他为此背负每个月工资收入三分之二左右的房贷,而为孩子换房上学等问题依然有待解决。
面对房地产市场的新问题,中国官方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2018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强调,“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业内专家指出,随着一系列长期性和基础性制度的真正落地,中国此次住房制度改革的效应和影响将不亚于启动中国房地产市嘲黄金十年”的1998年“房改”。包括土地、财税等一系列基础性制度的建设,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从制度层面将真正走向完善。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