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国家科技园 厦门走出的创新生态园区榜样资讯
科技园区是指以高科技企业为核心主体,以通过创造局部优化的区域环境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主要目的,以协同性创新为内在发展动力的产业集聚区。虽然我国科技园区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对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6年全国共计365家国家经开区和高新区,两类国家级园区的合计GDP为170946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的22.97%,相当于中国近四分之一GDP是由产业园区所创造的。两类国家级园区合计上缴税收为29327亿元,占全国总税收的 25.31%,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我国最早的产业园区是深圳蛇口工业区,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从粗放式发展步入集约式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过渡,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园区变化。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和理念的影响下,产业园区开始重视技术革新,不再停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生产层面,以科技为核心的园区成为主流。这时候园区职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物业服务层面向产业组织层面转变,现如今更多倾向于生态开发,致力于产业要素服务集成,打造互联互通、共荣共生的创新生态。而模式也从最初“自由式”运营到针对园区的整体规划、到包罗园区配套的产业新城概念、再到如今城市运营商的概念。
大学科技园是科技产业园的一种创新形态,作为连接企业、政府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纽带,与一般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不同。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推动知识生产、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服务。既注重研究开发,又注重产业发展,更重视研究开发与产业界的合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模式。
厦大国家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相对于普通科技园的比较优势,大概有以下三点:
一. 大学拥有专家学者智库、校友社群网络、品牌输出能力和资源号召力,能快速形成集群式磁吸效应,降低沟通和整合成本,打造极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区域内的集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区域内企业的诞生、创新和发展,而且能够大力吸引区域外的先进知识、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入、着陆和根植。可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撬动地方行业龙头与高校优势学科主动对接,孵化新项目,并提供全链条产业加速。
二. 通过整合产、学、研、企、金等各类创新要素,以企业和科研机构为核心,发挥政府、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多主体的作用,构建“内外兼修”的产学研合作网络。聚焦科技重大任务协同攻关、共建联合实验室,集中优势资源、搭建垂直纵深的产业服务系统,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愿景,优化学科布局和能力建设,将科研选题与战略需求、前沿探索与领先应用充分结合起来。以产学研合作方式,推动战略性、前瞻性、突破性的技术转化为产品,进而形成产业和市场的“快速通道”。
三. 大学科技园“以平台支撑发展、以实验带动创新、以项目训练能力、以资源促进创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帮助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储备。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上下游链条知识外溢、推动基础科学向纵深发展。另外,主动分析企业人才需求和科研需求,发挥高校科研优势,组建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构成的教研团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力与技术辅助。
廈大国家科技园
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已经形成规模较大、特色鲜明、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融合、在国际上独树一帜的良好局面。自2002年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以来,至今已经发展了10批共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遍布全国各省市。且已经成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双创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同时还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地,为各地的双创生态发展形成了有力的支撑。
其中,厦门大学国家科技园是福建省首家由科技部、教育部双认定的国家级科技园。厦门大学国家大学主园区座落于厦门大学翔安新校区东侧,占地面积69亩,总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其中科技研发办公占地11.5万平方米,商业用地2万平方米,总投资12.8亿元。以厦大之力融合各方智慧,打造厦门产业集聚的示范样板间,推动产融新城无界发展,继而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人才高地、创新引擎。上面提到的“产教融合、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创新孵化”,正是厦大国家科技园发展的关键词,也是一直践行的责任与使命。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