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百宝 奋斗百年丨一篇论文解锁“东方魔稻”密码资讯

时间:2021-08-30 14:17:26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互联网

  新华社长沙5月18日电 题:一篇论文解锁“东方魔稻”密码

  新华社记者周勉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展览馆里,存有一份珍贵资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的原始手稿。

  手稿保存在一个牛皮纸文件夹中,封面的“本卷标题”一栏写着“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稿”。文件夹里存有袁隆平等人在1965年至1981年间撰写的论文、提纲等文字资料十多篇。

  这篇题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手稿共15页,全部写在印有“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字样的方格稿纸上,尽管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字迹依然清晰。论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尤以秈(目前多写为籼,原文如此,记者注)粳杂种更为突出,但因人工杂交制种困难,到现在为止尚未能利用……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时针回拨到20世纪50年代。彼时,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安江农业学校的袁隆平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学生开始科研实验,希望研究出一些高产作物。

  当时主流学术界普遍认为水稻没有杂种优势,但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其存在0.1%到0.2%的天然杂交率。1963年,袁隆平通过实验发现,水稻中的确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现象,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袁隆平广泛深入研究相关文献,由玉米和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的经验,他设想采取“三系法配套”,以达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目的,即首先培育出雄性不育系,并用保持系使这种不育系能不断繁殖,再育成恢复系,使不育系育性得到恢复并产生杂种优势,以达到应用生产目的。

  1964年,袁隆平开始寻找天然水稻雄性不育株的工作。他每天7点出门,带上水壶和两个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才回家。想从成千上万的稻穗中找出那特别的一株,简直是大海捞针。经过两个星期时间,用放大镜观察了大量稻穗,袁隆平终于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随后,袁隆平又找到5株雄性不育株。1965年10月,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随后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湖南省科委也因此下拨专项经费,并成立由袁隆平负责、学生李必湖和尹华奇参与的三人科研小组。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至今的50多年间,袁隆平等一大批农业科学家不断突破,创造了一个个粮食产量奇迹,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中国贡献。

  在袁隆平团队和全国科研工作者们的努力下,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已迈上新台阶,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突破1000公斤。截至2020年,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已被引进到全球40多个国家,每年在海外的种植面积超过700万公顷。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