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开启自动驾驶大规模创新体验资讯
编者按
在智能汽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轰轰烈烈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在“齐头并进”。两大产业在高速发展中的“对接”实验,事实上是对未来城市运行体系的探索。这种探索不仅仅包含产业技术的突破、城市硬件的建设,还涵盖了政策、法规等方方面面的实践。在北上广的先行先试中,未来城市交通模板渐露雏形。
北京自动驾驶进入“高速区”
□记者 郭宇靖 李爱生 北京报道
近年来,随着“新基建”的持续推进,北京市加快了自动驾驶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推动无人驾驶新应用、新场景落地,并逐步进入无人出租、无人配送、高速试行的创新阶段。
首个自动驾驶高速测试获准
日前,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推进工作组宣布,将先行开放京台高速北京段(五环路-六环路)双向10公里路段,进行前期道路测试验证,允许首批获取高速公路测试通知书的企业开展试点测试。
这项政策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开始“驶入高速”。据了解,北京未来还将逐步开放6条143公里的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段,分别是京津高速北京段、京台高速北京段、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南五环连接段(大兴机场高速-京津高速)、南六环连接段(大兴机场高速-京津高速)、大兴机场北线高速公路。
在政策先行区开放自动驾驶高速测试场景,是北京市为自动驾驶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缩影。2020年9月,北京市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设立了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并划定了约60平方公里的面积范围。今年4月,在示范区的基础上,北京市又设立了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在管理政策上实行适度超前创新,推动多个场景的自动驾驶加速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市的无人配送车也开始“持证上岗”。今年5月,首批获得“路权”的无人配送车正式上路。在北京东南郊的南海子公园,贴有身份编码的无人配送车缓缓驶来,游客通过车身上的购物屏完成商品选择、支付和取货,无论65摄氏度保温的午餐盒饭,还是零下18摄氏度冷藏的雪糕,5秒钟之内即可拿到。
过去,由于无人配送车属于自动驾驶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产品,管理处于空白区,要取得上路合法身份困难重重。对此,政策先行区制定了无人配送车的产品应用标准和管理办法,并为多家头部企业颁发了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在国内首次对无人配送车辆赋予了合法路权。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广智表示,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形态新、技术迭代快,现有管理体系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自动驾驶行业发展需要政策创新予以支持,推动行业良好发展。
政策利好加速行业发展
近年来,国内自动驾驶技术进步明显,同时利好政策也在不断发布。
2020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等部门印发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文件提出,到2025年,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记者梳理发现,2012年至2020年,我国已出台多项与智能交通相关的支持政策,重点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的顶层设计,为自动驾驶的变革提供了机遇。
密集出台的政策,不仅描绘了智能交通的美好蓝图,也为北京推进道路测试并积极转向示范应用和运营提供了依据。
2020年10月14日,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路附近,自动驾驶出租车开始载客运营。据悉,此次开放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测试区域总长度约700公里,覆盖亦庄、海淀、顺义的生活圈和商业圈等数十个站点。
此外,北京市还以亦庄新城为核心区域,部署了无人零售、无人配送、无人巡检等各类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孔磊介绍说,聚焦自动驾驶创新示范应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建设将分四个阶段,目前每一阶段的建设已顺利完成,基本实现了“车、路、云、网、图”五大体系的协同,以及网联云控式中国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系统搭建,提高了车路协同体系的对外服务能力。
自动驾驶环卫车提高作业效率、智能网联公交车自动巡航、自动驾驶微循环接驳车解决通勤难题……未来,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创新下,20项新应用场景将逐渐落地,为市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高效安全推动应用场景落地
随着自动驾驶迎来发展新阶段,如何高效安全推动多种应用和场景的落地,成为各方共同探索的方向。
目前,北京市也在逐步完善相关标准。
其中,无人配送车上路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关注。由于现有政策对“无人配送车”到底属于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没有规定,北京市在政策制定时就从实际出发,参照非机动车进行管理,并对无人配送车的尺寸、载重、速度、动力等技术和检测指标进行了规范,其安全性也按车规级标准设计,这无疑为自动驾驶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姜广智介绍说,在近期开放高速公路自动驾驶测试场景中,北京市配套出台了多项安全管理政策和安全保障措施。比如,在高速公路测试过程中,测试车辆需要分三阶段配备前后随行车,每个阶段需通过审核才能撤下随行车。另外,测试车辆原则上需在高速公路指定车道内开展道路测试,相关测试道路设置多种提示标志,为混行的社会车辆给予提示。
孔磊表示,在国家创新政策的引领下,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已正式迈入网联云控技术探索的2.0阶段,未来将重点实施“强云、扩路、组网、联车、落图”五大专项,以实现接入千辆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服务万辆网联车辆的目标。同时,积极推进自动驾驶在核心区域的道路全覆盖,建成100个网联云控路口,实现48平方公里核心区红绿灯联网联控,为自动驾驶企业提供更大区域和更多场景的测试示范空间。
上海自动驾驶发力城市数字化转型
入开展智慧道路建设,从人工经验决策向智能数据决策转型,变被动管理反应为主动干预防控,实施新一代全息感知与智能管控的智慧道路研究及试点,并逐步推广至长三角一体化辐射范围内的高速公路上。
“上海将继续建设国内领先的车路协同车联网,积极推进风险等级齐备、测试场景完善的开放道路测试环境建设,探索开放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等道路测试场景;推进车路协同技术应用,支撑自动驾驶汽车在复杂路况下的适应能力。”蔡军说。
当下,上海正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并在提升汽车产品、出行服务、运营体系的数字化水平方面走在了前列。未来,上海还将加快交通出行的数字化转型,围绕车、路、网全面协同,在技术、设施、场景运营等方面整体布局,助力打造城市智能交通。
□记者 王辰阳 上海报道
伴随着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上海的自动驾驶产业继续在国内“领跑”。
今年5月,上海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
7月底,百度Apollo Park便在上海国际汽车城正式开园,整体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这是继北京、广州之后,百度在国内超一线城市打造的第三个智能网联生态基地。
据了解,上海百度Apollo Park将以“车-路-云-图”为核心打造智能网联云控指挥平台,使之成为无人驾驶运营指挥中心、研发中心、多源传感器融合标定中心。同时,上海百度Apollo Park还将围绕产业、开发者和教育三大生态,建立前沿产品展示中心、产业合作平台、开发者生态社区和科普教育基地,汇聚优势生态资源。
目前,百度Apollo Park可实现数据连接与用户连接,大大加速了大规模车队的部署和路网拓展、测试、运营的规模化,促使数据快速积累和闭环迭代。上海的百度Apollo Park开园后, Apollo自动驾驶运营车辆在上海的部署将逐步扩充至200台以上,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自动驾驶车队,在上海嘉定区域内实现高密度运营。
由于提供了优良的自动驾驶研发政策环境,一直以来,上海都是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高地:2015年,上海国际汽车城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建立了首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2020年6月,上海智能网联汽车载人示范应用进入规模化阶段;2020年9月,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数据中心正式揭牌,在多个端口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产业的数据集聚与发展……
多元的落地应用场景是上海自动驾驶发展的另一优势。
今年7月,科创企业驭势科技与国际化工巨头巴斯夫合作,由驭势科技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物流车在巴斯夫上海浦东科技创新园(巴斯夫浦东基地)正式投入运营服务,用于运送原料及相关产品往返于仓库和装置间。
巴斯夫浦东基地总经理刘国平表示:“无人驾驶可避免驾驶员在极端天气和恶劣环境下的操作风险,这一数字化创新使得基地的运营更为安全。”
根据双方的规划,无人驾驶物流车将作为巴斯夫浦东基地智能制造的组成部分,实现与现有生产、调度系统无缝对接,提高基地的智能物流水平。
显然,自动驾驶和智慧交通正在反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转型。
不仅如此,上海本土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也在加速“走出去”。例如,公司名源于上海地名的西井科技,就把自动驾驶带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在泰国林查班港,西井科技与港口公司打造的人工智能集卡混行码头,目前已全面投入商业运营,实现了有人驾驶与无人集卡同时运营往来,可支持车队一次连续实船作业24小时以上。在西亚的阿联酋阿布扎比中远海运哈利法港二期码头,西井科技开启了Q-Truck车队自动驾驶商业化“代运营”的新模式,即按作业的集装箱实际箱量收费。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用户前期的采购资金,推进自动驾驶产品实现迅速落地,也能帮助中资企业更好管理海外项目,降本增效,提升作业安全。
自动驾驶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生态的土壤,同时也会反向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比如,百度的Apollo生态聚集了超过210家车企、硬件及软件供应商、高校、开发者等相关合作伙伴。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智能交通系统是未来数字城市运营的一个缩影。他说:“大家对机场、高速铁路、电信网络的运营商模式非常熟悉,但目前我们还没有数字城市的运营商。通过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我们有信心进一步为工业和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贡献创新解决方案。”
上海市交通委一级巡视员蔡军表示,上海未来将继续深
广州自动驾驶混行试点推动规模化应用
□记者 王浩明 广州报道
在风和日丽的清晨,如果你在珠江边漫步,一扭头就能发现一辆头顶上长着“大眼睛”的汽车从你身边驶过,驾驶位上没有人,方向盘却在自动旋转……
这并非科幻小说的未来畅想,而是广州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场景。
日前,广州宣布启动自动驾驶混行试点,标志着这座中国汽车产量最大的城市向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
推进自动驾驶融入城市交通
早前,记者曾坐在一辆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副驾驶位上,在试验路段体验行驶了约10公里,感觉这辆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转向比较平滑,加速和减速十分流畅,对信号灯、机动车和行人的识别也很精准快速。虽然驾驶舱没有司机,安全员坐在后排,但整个过程并没有让记者感到紧张。
当然,记者乘坐的这辆自动驾驶汽车也成了整条路的焦点,毕竟对很多人来说,无人驾驶的汽车还是个新鲜玩意儿。不过,广州决心在2025年,让自动驾驶汽车真正融入城市交通。
据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规模化应用,自动驾驶汽车与人类驾驶汽车混行的复杂环境将长期存在。到2025年,广州市将分五个阶段完成不同混行环境比例、车路协同不同参与度以及多种新型出行服务的多维度、综合性、大规模城市交通试验。
为了支撑自动驾驶的混行试验,广州市发布了《关于逐步分区域先行先试不同混行环境下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应用示范运营政策的意见》和《在不同混行环境下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应用示范运营的工作方案》两个政策文件,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现行发展基础上启动自动驾驶混行试点。
根据这两个文件的内容,第一阶段,在混行试点区域,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的导入率将在1%至10%之间,投放量或不超过500台,在无主动安全事故达180天后便会启动第二阶段。而在最后的第五阶段,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的导入率将达到40%至50%。
也就是说,如果试验开展顺利,到2025年,在南沙区和黄埔区的混行试点区域,机动车道上将有接近一半的车辆是自动驾驶汽车。
自动驾驶已能规模化应用
6月的一天,一辆名为Robobus的文远知行无人驾驶小巴通过鹤洞大桥,驶入广州市荔湾区因疫情封闭管控的区域。防疫和生活物资从车上卸下,这辆无人车在经过消杀后,旋即返回,满载后再次进入封控区域。据了解,这辆无人驾驶小巴当日的工作时长超过了12小时,向封闭管理区的居民运送了约9吨物资。
广州市工信局负责人介绍说,从5月到6月,广州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百度阿波罗、广汽集团等车企都在积极参与疫情封闭封控区的物资运送,助力封闭封控区搭建物资配送供需“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通道,累计出动自动驾驶汽车20多辆、无人物流配送车30多辆,累计配送物资超260吨。
该负责人表示,此次实战,无疑是对自动驾驶企业的一次技术实战检验,也证实了自动驾驶技术已具备规模化示范应用的成熟度。
广州让自动驾驶从科幻变成现实的底气,来自其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长期积累和先行先试。
广州是全国三大汽车城之一,不仅拥有世界五百强汽车制造商广汽集团,还吸引了小鹏汽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和百度Apollo(阿波罗)等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进入。
从2019年12月开始,广州分别在黄埔区、南沙区开展自动驾驶出租车(网约车)试运营,一年半时间,累计运营里程近100万公里,服务人次近10万,且主动责任事故为零。
目前,广州已累计向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百度阿波罗、广汽集团等10家测试企业旗下的127台智能网联汽车发放了测试通知书,在已开放的试点区域相关路段上开展道路、载客、远程及货车等不同类别的测试工作。截至目前,广州自动驾驶企业道路测试累计总安全里程达255万公里,并做到了零事故发生。
智能汽车的背后是智慧城市
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支持广州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是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随后,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3月份出台了《广州市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总体技术规范》和《广州市车联网先导区V2X云控基础平台技术规范》,引导车联网先导区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发展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州,智能汽车并非“孤军奋战”,背后是整个智慧城市建设。在广州的智能网联汽车混行试验中,共有工信、交通、公安、司法、住建、城管、应急等12个市直部门参与。
今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确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6个城市为首批试点城市。
当月,广州市政府印发《广州市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全面推进数字化发展工作方案》,并辅以18个重点工程清单,明确广州未来3年在信息基础设施、统一支撑平台、城市服务、产业支撑、城市治理等领域的重点建设任务,高标准打造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三位一体的广州智慧城市,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智慧之城”。
《方案》提出,广州将在现有较为完备的物联感知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探索搭建一个全市统一的新型城市级物联感知平台,融合摄像、射频、传感、遥感和雷达等感知单元,建立“天地空三位一体”的城市泛在感知网络。通过对城市的“呼吸”(如:城市生态、环境)、“脉搏”(如:城市车流、人流、物流、能源流)、“体温”(如:城市社会生活与政务、民生服务)等生命体征,进行实时、全面、客观的态势感知和全面监测,研判城市运行的趋势和规律,及时发现城市潜在的运行风险,助推城市精细化治理。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