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王兴、聚美陈欧都瞄准的共享充电赛道,到底价值何在?资讯
近日,美团公布最新一期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美团总营收168亿元,同比减少12.6%。此前不久,美团宣布大规模地推共享充电宝项目,包括在全国各地发布招聘岗位、划出了共享充电宝事业部等来推动业务进展。
事实上,美团在一季度营收不理想的情况下,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最深层原因不仅在于看中共享充电宝可观的利润,也是希望通过庞大的共享充电宝市场,来激活更多线下流量,助推其生活服务超级平台的构建。这也反映出,在共享充电宝领域三进两出之后,美团难以割舍的共享充电宝依然处于风口,其市场需求也远未触及天花板。
“卷土重来”或剑指流量收割
线上流量早已不能够满足互联网巨头,如何将线上和线下流量打通,才是新一局互联网企业的制胜关键。
此前,互联网巨头普遍认为生鲜市场是最后一片电商蓝海,相比其他零售业态渗透率较低。在笼络线上流量之后,电商巨头增长空间逐渐逼近天花板,因此,加快转战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甚至斥资几十亿开设线下门店。于是,阿里、京东纷纷入局线下生鲜,分别在线下开设盒马和7FRESH七鲜门店,二者均在稳步扩张,其中盒马在全国开设的门店数量已超过200家。
线下门店不仅是为了生成一个三公里内的客流矿,更重要的是打通了线上与线下,实现流量互通和后端供应链的共享。线下场景与线上场景间的界限将渐渐模糊,真实与虚拟交融、结合,不仅为线上引入更多的线下流量入口和登录频次,也为线下场景补充了线上综合生活服务平台化的便利。
无论电商的玩法怎么变,打通流量、互相增益的本质目的不会变。
和阿里、京东的逻辑类似,美团反复觊觎共享充电宝市场,也是意欲通过捕捉更分散的线下流量,来焕活潜在用户,提升线上平台活力。
线上和线下打通意味着流量的变革,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可持续转化的“流量闭环”。
如今,收割线下流量几乎成为互联网企业共识。2018年,京东和TCL合作,开设了第一家品牌体验店;同年,靠“种草”收割流量的小红书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线下体验店。
在遭遇流量天花板的窘境之时,线下流量能够迅速提升应用程序的日活及品牌影响力,成为行业共识,线下零售场景也成为互联网大佬们新的角力场。
在探索线下流量中,共享经济领域成为近几年资本关注的焦点,其平台化的特征能将更多线下场景流量自然带到线上,发挥巨大的引流价值,共享充电宝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引流方式上,共享充电宝与优质点位之间能够双向引流。比如,与连锁线下场景的排他性合作可以增强双方的用户粘性;再比如,聚美集团旗下街电的免押服务与支付宝平台的结合,既为支付宝打开了获客窗口,又为共享充电宝用户提供了便利。
另外,对于受到重创的美团来说,线下流量意味着更多变现的可能。在餐饮外卖的变现率降低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的流量不仅有变现的价值,还可以通过接广告增加营收,实现变现方式多元化。
越做越大的“共享蛋糕”
美团在营收低谷仍然难以割舍共享充电宝,说明市场规模依然令人心动。美团这次重新入局,不仅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动,也预示着共享充电宝这条赛道,未来还将更加宽阔。
高频、刚需的特征,让共享充电宝行业成为引流的绝佳路径,也因此成为各个入局者的宠儿。有研究机构预测,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将逼近400亿大关,且在疫情过后呈现急速增长态势。
此外,国内5G建设进入加速阶段。近日,小米CEO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年底,小米基本上已经清仓了4G手机,目前小米已经全面转向5G,正全力推动5G手机普及。如今手机作为人们生活的延伸,其使用时间也越来越长,充电频次越来越高。在电池技术还未突破的几年内,共享充电宝依然会是人们的刚性需求。
未来,共享充电宝的场景、用户、盈利规模是否还存在发展空间呢?事实上,目前共享充电宝对一二线城市的场景布局已经日趋完善,用户习惯得到培养,实现稳定盈利,但与此同时,低线城市的消费潜力和用户红利尚有待挖掘。
数据显示,共享充电宝线下消费场景的渗透率介于20%-30%。截至2019年底,餐饮场景渗透率最高,约50%,其他娱乐休闲场所则仅占30%,医院、酒店、交通枢纽等场景则渗透率较低。这足以说明,共享充电宝点位布局尚未饱和,尤其低线城市仍有较大的布局空间。
这回美团重新瞄准共享充电宝,将会再次激活整个行业,是搅局者还是拓荒人,现在还无法给出定论。原本以街电为首的“三电一兽”行业格局,也将重振旗鼓,直面优胜劣汰的加速进程。
在共享充电宝市场的资本、点位、运营角逐之后,美团作为一个旁证,让共享充电宝的价值再度被肯定,整个行业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