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解读!中央财经委会议释放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信息!商业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作 者丨杨志锦、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副所长)
编 辑丨曾芳、李靖云、刘巷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点击查看:中央重磅定调:促进共同富裕!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
中央财经委会议释放
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信息
这次会议释放了很多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信息,值得各方面高度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副所长张明梳理了这次会议公报中关于共同富裕部分的学习体会。
一、基调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二、历史渊源
第一步: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三步: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三、对共同富裕的界定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四、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
笔者认为主要是四个基本原则。
1、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畅通向上流动通道
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3、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同时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
4、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要坚持循序渐进,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五、分配问题是共同富裕的核心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中央提到了“三次分配”。
六、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举措
笔者认为一共有九个层面
1、平衡、协调发展
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2、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3、夯实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
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兜底救助体系、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
4、规范和调节高收入
要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
5、规范不合理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6、保护产权与知识产权
要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合法致富,促进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
7、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8、加强舆论引导
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
9、推进乡村振兴
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
据悉,此次会议听取了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的汇报。
这意味着“一行两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监管责任,其中,央行已明确为牵头负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
图 / 图虫
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三大攻坚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其时间表为:
2018年边制订攻坚战行动方案,边落实各项工作举措;
2019年承上启下,全面、纵深推进各项任务部署;
2020年是攻坚战收官之年,力争从基本完成风险治标逐步向治本过渡,完成攻坚战的既定任务。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重点推进五项工作:
一是有效稳住宏观杠杆率,控制重点领域信用风险;
二是稳妥化解影子银行风险;
三是有序处置各类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
四是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
五是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加强预期管理和舆论引导,切实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外部冲击风险。
站在现在的时点看,多项任务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影子银行化解和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23万亿元,5000多家P2P机构清零等等。
此次会议指出,几年来,国务院金融委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推进工作,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力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
会议强调,确保经济金融大局稳定,意义十分重大。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这意味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仍将持续,这是一项长期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表示,三大攻坚战中,脱贫已经顺利实现目标,而防控金融风险与推进节能环保依然任重道远。当前,中国金融风险演进表现出新的特点,监管部门面临重大挑战。
比如,面对地方国企产业债违约,如何在实现打破刚兑与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实现平衡。
会议提出,要夯实金融稳定的基础,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势头,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
这一提法出现微调。
此前在处置金融风险时,监管部门指出要“防止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这限定在金融领域。比如《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提出,在风险化解和处置过程中,把握政策节拍和力度,适时预调微调,防备“处置风险的风险”,有效保证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平稳运转。
此次会议提出“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可能意味着要避免在处置非金融领域问题时出现金融风险。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依托,非金融领域的问题处理不当同样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
不过亦有不同观点。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在下阶段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中,稳增长的重要性前置了。“次生金融风险”和“处置风险的风险”,应该是一个意思,都是为了避免在金融风险处置过程中出现其他风险。
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
此次会议提出,要落实地方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畅通机制、明确职责、分工配合、形成合力。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压实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的责任,即金融机构要强化主体责任,金融管理部门要强化监管责任,地方政府要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
其中,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意识,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效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建立风险管控长效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党政同则”。
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青海日报》近期报道,青海省财政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8月10日在西宁召开。
据记者梳理,这是首个省级财政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小组。小组实行的是“双组长制”,组长由青海省 委书记、省长共同担任,副组长由四位副省级领导担任。这一机制相比现在省长牵头的政府性债务领导小组、副省长牵头的金融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大幅升级。
此次会议还提出,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提升金融系统干部队伍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做好金融市场舆情引导。
从近年的案例看,金融行业腐败具有极强的蔓延性,不仅引发金融企业的风险事件,还会向其他领域传染、扩散,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也可能诱发社会问题。
《中国纪检监察报》指出:
金融系统一把手在人权、事权、财权方面有着很大的话语权和支配权,出现违纪违法行为,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不但会严重破坏金融单位的政治生态,还可能危及金融安全、市场稳定,金融反腐与防范化解风险、维护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因此,需“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
本期编辑 刘巷 实习生 王绮彤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